一、个人简介
石丽琳,女,仫佬族,无党派人士,副教授。银龄教师,广西外国语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教育部本科论文抽检专家。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从事声乐教学近四十年,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参与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高师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广西壮族刘三姐歌谣收集整理与创新研究、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项目。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包括:《刘三姐歌谣的源流及意义》《刘三姐歌谣声乐魅力透视》《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反思》《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以广西五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为例》等。指导学生荣获全国首届合唱比赛金奖、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赛区合唱类比赛三等奖、全国孔雀杯声乐展演优秀奖,广西建区五十周年合唱比赛金奖等;指导并参与节目获广西首届高校教职工文艺展演声乐类比赛三等奖。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并获自治区级、校级教学成果奖。
二、教学理念:根植沃土,歌以载道
从教近四十年,我深谙民族音乐作为“文化活化石”的价值,逐步确立了“以歌育人,以文化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致力于将民族音乐文化宝藏有机融入现代音乐表演教学体系,并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将田野采风的见闻与感悟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及民俗人情、民族智慧与民间教育理念。积极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强调“课堂+田野”的立体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返乡采风,感受家乡原生态歌谣、戏曲及曲艺的魅力,培养文化自觉与传承使命感。例如,云南籍学生经假期采风后,演唱民歌《猜调》更具个性与神韵。此外,我注重跨界知识研究,融合音乐学、民族学、教育学、美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例如,指导学生掌握戏曲表演知识,使其在工作后成功参与戏曲表演并荣获广西基层文化大赛戏曲类一等奖。
三、育人成果:桃李芬芳,艺德双馨
我深知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悉心的指导是声乐学习不可或缺的双翼。为此,我不断提升自我,并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级赛事,取得了前述的优异成绩。我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优秀本科生参与民族音乐课题研究。多名学生在指导下对地方民歌、非遗传承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部分成果在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毕业论文得以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为民族音乐研究输送了新生力量。同时,我鼓励学生推动民族音乐走出校园。通过组建社团或兴趣小组,将刘三姐歌谣等引入校园文化活动,并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展民歌传唱活动,让年轻一代感受本土文化魅力,成为民族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四、师生关系:严慈相济,亦师亦友
我重视发掘每位学生的声音特质与潜力,结合其研究方向,为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专业道路上找准定位,增强自信,发挥所长。心系学生长远发展,我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联络机制。对于选择投身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或非遗传承工作的学生,持续提供专业建议与资源支持,形成了良性的“教学-成长-反哺”循环。例如,为在国外攻读博士的学生提供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知识及表演技法指导;帮助在中小学任教的学生更新专业知识、把握行业新风向。帮助在文旅行业工作的学生发掘地方文化符号,找到研究切入点。
五、教学实践:立足讲台,守正创新
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并借鉴欧美教学方法,结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声特点与审美习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升课堂教学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力求每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我坚信舞台是音乐表演最好的课堂。除组织常规音乐会外,更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民族音乐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他们参与校内外演出、非遗展演及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中锤炼技艺、增强自信。我关注音乐人才的社会价值。教学不仅培养舞台表演人才,更注重培养能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将民族音乐知识技能应用于社区文化服务、中小学美育教育等领域。例如,毕业生在广西各地市的文化演出及比赛中担当主力并获取佳绩。
六、科研情怀:深耕田野,学术报乡
我的研究聚焦于专业教学改革及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别是刘三姐歌谣文化体系及仫佬族等世居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理论研究,汲取了丰富的民间智慧。我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方法常新常深,保持专业特色与深度。此外,我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同行保持学术联系与交流。例如,与我国表演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贾堂霞教授时常深入探讨民族声乐发展前沿信息,交流专业见解与行业动态,拓展了专业视野也提升了学术前沿性。与远在美国的声乐教育家梁庆瑶教授保持联系,时常向她讨教国外的学术信息,在她每年回国探亲的时间恳请她给我授课。通过多样的学习渠道,使得我的学术思想得以提升,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七、 教育信念:以歌润心,薪火相传
声乐教师的育人之路,是一条用音符铺就、浸润着民族血脉与文化深情的道路。在教书育人的岁月长河中,我致力于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将热爱乡土、守护文化的种子深植学生心田。我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一代代兼具艺术素养与文化担当的生力军,以艺术教育铸魂育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着力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发展与需求的背景下,努力在教育与学生之间用“爱”架起桥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充分的成长需求。让育人这条路,一端连着千年歌谣的悠远回响,一端通向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