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名称
第二章 声音训练、作品《七律·长征》
二、案例教学与思政育人目标
1.声音审美——体会不同的声音感觉,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和创作观,提升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认同感和传播性。
2.思政目标——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传播文化的责任感,设计过程发扬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感受长征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三、教学设计
1.声音训练【案例1——声音基础知识讲解、拓展音域、声音强度练习】
教师讲解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学生们模仿歌唱演员的声音、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们,字正腔圆好听的声音,小孩、大人、卡通人物等不同的声音,以引发同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好听的声音?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索、尝试、模仿不同的声音、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训练帮助我们的声音,寻找到一个正确发声位置。同时运用我们所有的共鸣腔体,使我们的声音独特好听。通过教师对学生们模仿点评,融入课程思政,勇于探索实践。
思政教学内容:许多大型的企业公司,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企业核心标志图形,且它们的成功离不开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设计师咱们要对民族图形有信心,多积累民族历史和元素,让设计内容更具备文化内涵,才能称为经典。
2.作品讲解与实操训练【案例2——《七律·长征》】
教师查看同学们本次课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看学生笔记本是否已完成作品《七律·长征》的拼音标注任务以及正音情况;通过抽查个别同学,了解同学们对《七律·长征》创作背景知识的认识情况。
思政教学内容:教师深度剖析作品《七律·长征》,教师从作品《七律·长征》的背景知识出发进行讲解,引入长征过程、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长征的意义、长征的影响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长征精神。通过教师的讲解及短片欣赏,融入课程思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教师深度剖析作品《七律·长征》精神内涵后,对作品朗诵再次提出要求,还是以第一节课的小组形式进行实践训练,用饱满、圆润、高亢、明亮的声音朗诵《七律·长征》。在朗诵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思考,极富情感、精神饱满的朗诵作品。融入课程思政,在一次次的实践练习中,为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
1.以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基础内容的教学
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训练,采用教师示范引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
3.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声音情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五、教学反思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的进行实践练习,但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一一进行针对性指导。导致的同学们的反馈参差不齐。
2.本次课教学内容比较少,有些同学对内容已有较高的完成度,但缺乏新内容,不能从不同作品进行实践练习,深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