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教师暑期挂职锻炼典型案例(四):跨界融合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实践探索——杨斯老师暑期挂职锻炼纪实

时间:2025-08-27 来源:艺术学院

   挂职人:杨斯

   挂职经历:

   本次挂职以“艺术教育实践与行业需求对接”为核心,深度参与机构运营、课程设计与教学督导,以下经历令我印象深

   (一)跨学科课程研发

   在协助机构开发“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启蒙”课程时,我尝试将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理论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互动教学模块。例如,通过“小小城市规划师”主题工作坊,引导学员用黏土和废旧材料搭建理想社区,并设计“社区故事地图”绘画环节。过程中,一名8岁学员提出“在滑梯旁种会发光的树”的创意,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空间逻辑的结合,让我重新思考环境设计中“功能性”与“情感化”的平衡。

   (二)教学督导中的代际沟通挑战

   在观摩青年教师授课时,发现部分教师因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如平板绘图)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化。我提议增设“传统媒介与数字技术融合”单元,并组织教师培训,示范如何通过水彩渲染与3D建模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空间透视原理。一位教师反馈:“这种教学法既保留了艺术温度,又提升了技术效率。”

   (三)家长沟通中的教育理念碰撞

   一位家长因孩子未在绘画比赛中获奖而质疑教学效果,我通过展示学员作品成长档案包括草图迭代、创意说明等过程性材料,并解释“艺术教育重在思维培养而非结果竞争”的理念,最终获得认可。此事促使机构完善学员评价体系,增加“创意指数”“协作能力”等维度,推动行业从“技能培训”向“素养教育”转型。

   挂职体会:

   培训机构“结果导向”的运营模式与高校“学术导向”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并非对立。例如,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快速迭代课程的能力,可为高校专业改革提供参考;而高校在艺术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积累,可助力机构提升教学深度。未来计划推动校企联合课题,探索“基础素养课程+项目制实践”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在指导学员设计“社区适老化公共设施”时,孩子们提出的“可伸缩座椅”“语音导航垃圾桶”等方案,虽技术稚嫩却充满人文关怀。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环境设计师不仅是空间塑造者,更应是社会需求的翻译者。后续将在教学中增加“设计伦理”“弱势群体关怀”等模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挂职期间,我系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等跨学科知识,并掌握了培训机构运营流程,这些经验将反哺教学。此次挂职锻炼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行业发展的活力与痛点,也折射出高校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未来,我将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设计教育既扎根于学术沃土,又生长于社会需求之中。

一审:蔡嘉玲 二审:刘雨萌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