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人:许晓婷
挂职经历:
本人参与南宁市徐伟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宁市共和路小学、南宁市振兴小学、南宁市文华幼儿园、南宁市金水湾幼儿园等校园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文化墙设计,指导实体绘画施工工作,分别于2022年期间投入使用。期间,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设计图纸投入到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在与校长/院长沟通过程中,对整体造型设计、图形表现和色彩色调方面有一些差距,她们多喜欢复杂多彩的内容,我们则注重整体的搭配,施工团队则要考虑实现的落差,有些图形要考虑实际高度中的完成度,如“圆形、弧形”、“直线”等需借助辅助工具,尤其是标准的正圆形在高空中有些绘制难度,而楼层越高的建筑人身安全就越需要重视,各方面的耗材和费用也就增加,设计需要随之合理安排。
挂职体会:
在南宁市徐伟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挂职期间,我深刻体会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对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总结如下:
1.反哺教学,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
通过主导校园视觉形象设计项目,我发现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对“文化可视化”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审美转向“教育场景赋能”。例如,在共和路小学项目中,我们将校史元素转化为互动性墙绘,这种“叙事性设计”方法后来被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呈现出更强的场景思维。而在幼儿园空间设计中,安全性与童趣性的平衡问题成为《环境设计心理学》课程的鲜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落地时的细节考量。
2.实践经验重构教学设计逻辑
参与施工指导的经历尤其珍贵。在文华幼儿园项目现场,墙体彩绘造型、色彩、实物视觉效果和预算成本等均有误差,这一教训促使我在《展示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指导中增设了学生实地调研分析模块,反复思考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这种“设计—工艺—成本”的全链条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项目统筹能力,以此毕业生在实习时普遍反馈能快速适应企业工作流程。
3.技能迭代与跨学科协作能力提升
旅游地图绘制项目让我接触到GIS数据可视化技术,促使我将地理信息图层概念引入《信息设计》课程。校园文化墙打造,让我从本科教育拓展到中小学生的关联性和系统化引导对思考中,同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及促进乡村振兴的规划建设进行了跨学科思考。
4.挂职锻炼的深层价值
作为高校教师,行业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补充,而是构建“教学—实践—研究”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方面,真实项目中的问题意识能催生科研课题,如幼儿园色彩心理学研究已形成论文成果;另一方面,企业视角下的效率管理和成本控制要求,倒逼教师改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打破了高校与行业的认知壁垒,使人才培养更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这段挂职经历证明,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保持“开放系统”特质。教师只有持续扎根实践一线,才能培养出兼具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的设计人才,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使命。未来,我将把“行业项目进课堂”“双师同堂”等模式常态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