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东盟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开展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研讨会

时间:2025-10-28 来源:艺术学院

   10月28日,艺术学院/东盟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在时习楼B323举行,由郑万林教授主持研讨。会议聚焦艺术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课程体系构建逻辑、培养方案修订要点及教学实施规范四大核心议题,重点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目标与课程支撑的严谨性、表述专业性及模块化课程设计四大关键方向。

  

   会议伊始,围绕专业发展趋势与区域产业需求,从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等维度,系统汇报人才培养方案,清晰阐述专业培养定位与创新思路。随后,杨通明副院长与郑万林教授结合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就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专题讲解。

   学科前沿与培养理念:

   学科发展需紧跟数字化排版、人工智能融合等前沿技术,及时迭代传统工艺相关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培养方案需深度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升设计服务社会的能力;

   应增设激发未来探索的非功利性课程,弥补现有课程结构对学生5年后持续学习能力支撑不足的短板。

 

 

   培养方案修订现存问题:

   逻辑关联性不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模块间存在对应断层,未能形成完整的能力培养闭环;

   结构层级混乱:国际视野等非核心目标被错列为主要要求,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培养维度划分不清晰;

   模块设计不合理:存在单一课程被误定义为模块的情况,符合标准的模块应包含3门及以上可替换的课程群;

   表述专业性欠缺:毕业要求未贴合设计行业真实语境,存在表述虚化、概念堆砌等问题,实用性不足。

   课程体系优化方向:

   明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四大课程平台的层级关系,构建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学科融合课程需从艺术与科技、社会科学、人文传统、跨学科实践四大类别中精准遴选,强化课程的交叉性与实用性;

   完善课程地图设计,清晰标注各学期课程衔接逻辑;新开课程需通过严格的说课审查,确保课程质量。

 

   教学实施规范:

   教案与PPT内容需严格对应教材章节,授课前须提交审核,保障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过程性评价需涵盖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多元考核要素,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说课材料需包含课程定位、学情分析、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及社会价值论证等完整要素,确保课程设计科学合理。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专业指导与方向支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特色,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文:刘翠苗

图:肖雅心

 

 

一审:蔡嘉玲 二审:刘雨萌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