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学生基本情况:陈晓(化名),舞蹈专业学生,性格外向,社会交往频繁;A同学,陈晓同寝室舍友,舞蹈专业同班同学,性格敏感。陈晓与A同学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宿舍矛盾,A同学遂在班级私下传播关于陈晓的负面言论,并编造涉及陈晓个人隐私的“黄谣”,导致班级同学对陈晓产生误解并逐渐孤立。陈晓因被孤立感到不满,加之其日常结交多名社会人员,遂将班级多名女同学(包括A同学)的微信联系方式推送给社会男性。此后,被推送微信的社会男性多次向女同学发送“约会”“包养”等不当信息,A同学因频繁收到此类骚扰信息向家长求助。A同学家长因担忧孩子人身安全报警,警方介入后认为事件属于学生内部矛盾,建议由辅导员牵头调解。截至目前,辅导员已与陈晓进行多次深入沟通,双方就“停止不当行为”达成初步共识,但班级氛围及同学安全感仍需进一步修复。
案例定性分析:
本案例是一起由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升级引发的复合型学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风险与挑战,具体定性如下:
(一)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与谣言传播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单元,陈晓与A同学的矛盾从生活习惯差异演变为“黄谣”传播,本质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和冲突解决能力。A同学通过谣言攻击他人,违背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尊重原则;而陈晓因被孤立产生报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反映出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管理”与“冲突化解”能力的不足。
(二)学生价值观偏差与行为边界意识缺失
陈晓将班级女同学微信推送给社会男性的行为,暴露出其个人价值观扭曲(将“帮助社会人员联系同学”视为解决矛盾的手段)和法律意识淡薄(未经允许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其未意识到该行为可能导致同学面临“网络骚扰”“人身安全威胁”等严重后果,反映出学生对“社会交往风险”“个人信息保护”的认知空白。
(三)网络信息安全与学生安全风险事件
陈晓的行为直接造成班级女同学个人信息泄露,社会男性的“约会”“包养”等信息已构成对学生的潜在安全威胁,属于典型的“校园周边安全风险向校园内渗透”案例。A同学家长报警的行为,也凸显了此类事件对“家校信任”和“学生安全感”的冲击,需从源头阻断风险链条。
(四)班级氛围与心理健康双重危机
A同学编造黄谣导致陈晓被孤立,反映出班级非正式群体舆论的负面影响;而陈晓的报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班级同学的恐慌(尤其是被泄露信息的女同学),可能引发群体性心理焦虑(如“害怕个人信息被泄露”“不敢信任同学”)。双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陈晓因孤立可能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A及其他同学因安全威胁产生恐惧心理。
问题关键点
(一)核心矛盾:宿舍矛盾的“双向升级”
直接冲突:A同学的“黄谣”传播与陈晓的“信息泄露报复”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对“集体生活边界”“言论自由边界”认知模糊,缺乏“换位思考”能力,需从价值观层面引导。
(二)风险根源:陈晓的行为失范与安全意识缺失
陈晓未认识到“泄露他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违反《民法典》第1034条“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且对社会人员的真实目的缺乏辨别能力,需强化法律教育和风险警示。其社会交往圈子复杂,可能受不良价值观影响(如“用社会关系解决矛盾”),需引导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三)紧急需求:班级安全感重建与家长信任修复
被泄露信息的女同学(尤其是A同学)需要心理安抚和安全保障承诺,避免因恐惧产生退学、休学等极端想法。
A同学家长因报警事件对学校管理产生担忧,需通过“透明化处理过程”“明确的安全措施”重建家校信任。
(四)长效挑战:从“个案调解”到“制度预防”
需通过本次事件反思班级管理漏洞(如宿舍矛盾预警机制、社会交往指导缺位),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解决思路:
基于“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多方协同”原则,采取“紧急干预-矛盾化解-教育引导-长效保障”四步走策略:
(一)紧急干预:优先保障学生安全与心理稳定
第一时间核查信息泄露范围,确保所有被推送微信的女同学安全;对A同学及家长进行情绪安抚,明确学校处理态度和措施。
(二)矛盾化解:双管齐下澄清误解与责任界定
分别与陈晓、A同学深度沟通,引导双方正视自身错误(A的谣言传播、陈晓的信息泄露),通过“事实澄清会”消除班级误解。
(三)教育引导:强化法律意识与价值观重塑
针对陈晓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法”“社会交往风险”专题教育,结合案例分析行为后果;通过班级主题班会,向全体学生普及“言论边界”“信息安全”知识。
(四)长效保障:构建“家校社”协同预防机制
建立宿舍矛盾定期排查制度、学生社会交往报备机制;联合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家长形成“安全防护网”,持续跟踪学生动态。
实施办法:
(一)紧急安全保障与家校沟通
信息泄露核查与安全提醒:
与陈晓逐一确认被推送微信的女同学名单(共涉及3名同学,含A同学),通过电话、当面沟通逐一确认其是否收到骚扰信息,告知“立即拉黑陌生号码、不回复可疑信息、保留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对已删除微信的同学,协助其开启“陌生人添加验证”功能。
家校信任重建:
电话与A同学家长联系,详细说明事情经过已经、 应急处理措施以及后续跟进工作。
(二)矛盾调解与心理疏导
双方面对面调解:
组织陈晓与A同学进行“结构化沟通”:先由双方分别陈述对事件的感受(“当你听到谣言时是什么心情?”“当你收到骚扰信息时是什么感受?”),再由辅导员引导双方认识错误(“黄谣会摧毁他人名誉,信息泄露会威胁他人安全,两者都是不可取的伤害行为”),最后达成和解共识,保证不再出现造谣、泄露信息的不当行为。
心理支持跟进:
对陈晓、A同学及3名被泄露信息的女同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A同学进行单独疏导,帮助其走出“被骚扰”的心理阴影,重建安全感。
(三)法律与价值观教育
陈晓专项教育:
组织陈晓学习《民法典》第1034条(个人信息保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散布谣言、侵犯隐私的法律责任),结合“大学生因泄露同学信息被起诉”的真实案例,让其手写《行为反思报告》,明确“再犯将面临学校纪律处分(警告及以上)”。
与陈晓家长沟通,了解其社会交往圈子形成原因(家庭是否疏于管教、是否有不良朋友影响),建议家长跟进学生动态,如有异常,加强家校联系。
班级主题教育:
开展“我的信息谁做主?——大学生网络安全与边界意识”主题班会,播放“社会人员通过社交平台侵害大学生”警示视频,组织讨论“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不能泄露?”“遇到宿舍矛盾如何正确处理?”;邀请3名被泄露信息的女同学(自愿)分享感受,强化全体学生的“同理心”。
(四)班级凝聚力与信任重建
宿舍关系修复行动:
推行“宿舍每周沟通会”制度,由宿舍长记录《矛盾日志》(记录“本周小摩擦”“解决办法”),辅导员每周抽查并提供调解建议。
陈晓的“正向行为”引导:
安排陈晓担任班级“安全信息员”,负责收集同学对宿舍安全的建议、提醒班级同学防范陌生人员,通过承担责任修复形象;在其表现良好(如连续两周无不当行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后,组织“班级道歉会”,让其公开向被泄露信息的同学道歉,争取谅解。
(五)长效跟踪与机制建设学生行为跟踪:
与陈晓签订《行为承诺书》,明确“不接触不良社会人员、不泄露他人信息、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等条款,每两周进行1次“一对一”谈心,记录《学生成长档案》;对A同学及其他被泄露信息的同学,每月进行1次心理回访,确认其心理状态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截至事件处理后1个月,班级未再发生信息泄露或矛盾冲突事件,陈晓主动退出不良社会交往圈子,A同学及家长对处理结果表示认可,班级氛围逐步恢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