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教师暑期挂职锻炼典型案例(二):跨界实践与教育反思 | 环境设计张妹琴老师少儿美术机构挂职纪实

时间:2025-07-18 来源:艺术学院

   挂职人:张妹琴

   挂职经历:

   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少儿美术机构的挂职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艺术教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在宣传设计工作中,我将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美学与视觉传达理念融入其中。为机构设计招生海报时,不仅考虑色彩对儿童的吸引力,还通过巧妙的版式布局营造出层次感,让家长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策划活动宣传册时,借鉴景观设计里的叙事逻辑,用插画串联起课程特色与成长故事,使宣传物料既具艺术性又有传播力。

   物料准备过程则考验着细节把控能力。从筛选适合儿童创作的环保材料,到搭配能激发想象力的色彩套装,我都结合环境设计中对材料特性的理解,确保每一份教具既安全实用,又能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更多可能。​

   授课时,我尝试将空间思维融入美术教学。在教孩子们画房子时,引导他们思考房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创作风景画时,鼓励他们用不同线条表现空间层次。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美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专业知识在少儿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

   这段挂职经历,让我在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的碰撞中,找到了新的教学灵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挂职体会

   这段在少儿美术机构的挂职经历,不仅是一次职业角色的转换,更让我对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有了全新的思考。​

   在美术教育层面,我深刻体会到“启蒙”二字的重量。少儿阶段的美术教育,绝非技法的简单灌输,而是对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呵护。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世界时,往往带着不受规则束缚的想象力——他们会把天空画成绿色,把房子安在云朵上,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表达,恰恰是艺术最珍贵的特质。这让我反思,当下不少艺术教育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反而扼杀了这种原生的创造力。真正优质的美术教育,应当像园丁培育幼苗,提供阳光雨露般的引导,而非用模具去规范生长方向。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学会了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一句“你画的云朵房子里一定藏着有趣的故事吧”,远比“天空应该是蓝色的”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这种对创造力的重视,也为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重要启示。环境设计本质上是“为人创造有温度的空间”,既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跨界思维。少儿美术教育中孩子们展现的 “无边界想象”,正是环境设计从业者需要守护的特质。然而,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有时过于侧重软件操作与规范理论,容易让学生陷入 “技术至上” 的误区。挂职期间,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创作中对材料的大胆尝试——用树叶拼贴城墙,用毛线勾勒河流,这种对材料特性的直觉性运用,恰恰是环境设计中 “材料叙事” 的核心。这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增加更多“体验式学习”:比如带学生去公园观察光影变化,用废旧材料搭建微型空间模型,从生活场景中汲取设计灵感。

   此外,少儿美术机构的宣传工作也让我明白,环境设计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与视觉传达、心理学等领域紧密相连。正如我在设计宣传物料时需要兼顾家长的认知习惯与孩子的审美偏好,优秀的环境设计师也需在空间功能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应当更早地融入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跳出 “设计图纸” 的局限,思考设计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与情感。​

   总而言之,这段挂职经历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美术教育中最本真的价值,也映现出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中需要优化的方向。守护创造力、强化跨界思维、回归生活本质,这些从少儿美术教育中汲取的启示,将成为我未来教学工作中重要的指引。

 

一审:蔡嘉玲 二审:刘雨萌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