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典型案例(一):《声乐舞台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时间:2025-07-15 来源:艺术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声乐舞台实践》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聚焦于声乐表演在舞台上的综合呈现,涵盖声乐技巧的舞台运用、舞台表现力的培养、舞台与观众互动等多个方面。这门课程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舞台上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在舞台上的演绎方式,增强舞台自信心和表现力,为其未来从事声乐表演、教学、艺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价值塑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声乐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传播文化、传递情感、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明白艺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导向。

   (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在传授声乐舞台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
   借助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声乐文化,如民歌、戏曲等。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声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声乐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思政元素挖掘
   (一)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声乐作品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例如,《我爱你,中国》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文化认同
   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声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像蒙古族的长调、侗族的大歌等,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声乐形式,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在课程中,选取这些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奋斗精神
   一些声乐作品反映了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比如《红梅赞》,它讲述了江姐等革命先烈在狱中坚贞不屈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演唱和分析这类作品,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
   (一)案例教学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声乐舞台表演案例,如大型声乐晚会、歌剧演出等,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大型声乐晚会时,让学生感受晚会中众多声乐作品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实践教学法
   安排学生进行舞台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元素。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演出,演唱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声乐作品与地方戏曲作品,如粤剧《白蛇传情》,由于使用地方方言演唱很多同学不会讲粤语,那么就需要广东籍的同学来负责解决同学们的语言问题,戏曲动作则需要有过舞蹈功底的同学负责。在排练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戏曲的了解。

  

   (三)专题讲座法
   邀请声乐界的专家、学者或艺术家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声乐艺术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例如,邀请研究民族声乐文化的专家,讲述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通过专家的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舞台实践中的表现等。例如,在课堂讨论中,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舞台实践中,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表演中,感染观众。

   (二)终结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舞台表演汇报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声乐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舞台表演汇报要求学生选择具有思政内涵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并在表演后进行作品分析,阐述其中的思政元素和自己的表演感悟。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学生在学习《声乐舞台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声乐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力,还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声乐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了爱国情怀、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用歌声传递正能量,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二)反思与改进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声乐舞台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培养出具有高尚艺术情操和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一审:蔡嘉玲 二审:刘雨萌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