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族艺术教育内涵—《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教学内容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5-04-09 来源:艺术学院

《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作为一门聚焦地域文化传承与艺术实践的专业课程,其产教融合的意义体现在多个维度,既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又对地方民族文化保护及产业升级具有深远影响。近日,我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师组织召开“《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教学内容研讨会”,围绕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的《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艺术设计学专业系主任伍坚老师主持,负责该课程的教师团队参与研讨,重点探讨如何优化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获”,深化对广西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伍主任在会议中指出,《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丰富的民族文化,更要引导他们从专业角度观察、分析和提炼民族艺术的精髓。她强调,课程设计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流于表面的参观和记录,而是要通过深入调研、访谈、手工艺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民族艺术的系统性认知。同时,教师团队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考察任务与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考察中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带着思考去实践。

教师结合往届学生的考察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大家一致认为,广西民族艺术涵盖壮锦、铜鼓、刺绣、民歌、舞蹈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考察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民族艺术的造型语言、色彩体系、符号象征及传播方式,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摄影、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素材,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此外,教师们还建议增设小组研讨环节,让学生在考察后及时交流心得,激发创作灵感,避免考察成果停留在碎片化层面。

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教师们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例如,在考察前可安排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广西民族艺术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考察中设置阶段性任务,如针对某一类民族工艺品进行专项调研,或与当地艺人互动学习传统技艺;考察后组织作品汇报展,要求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提案或文化推广方案,以此检验学习成效。通过这样的闭环设计,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视觉素材,还能锻炼文化解读与创意转化的能力,真正实现“从观察到创作”的跨越。

会议最后,伍主任总结道,《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的产教融合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三重价值。《广西民族艺术考察》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与设计思维,而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他希望课程团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细化考核标准,确保每一次考察都能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老师们深入讨论考察方案)

 

一审:蔡嘉玲 二审:刘雨萌 三审:梁淑辉